零售业
零售业
【行业观察】关店的秘密
作者:森睿编辑中心 来源:《财经天下周刊》
曾经为了占领市场和“美化”年报,在经济高速增长期盲目快速开店的连锁巨头们,现在必须为当年的冲动买单
“关店”是零售行业最为忌讳的话题。它给人的直观印象是冷清和衰退,这对一个以人气定胜负的行业来说,是致命的打击。
在中国消费电子渠道商联盟(CCCA)首席外籍顾问得平司看来,正是由于背后的兴衰隐喻,使关店成为敏感词,“开店是一件必须广而告之的大好事,其中既有招徕顾客的营销需要,也有显示企业实力、增强顾客信任感的考虑。反之,关闭门店,则被视为避而不宣的负面消息,甚至某些上市公司还发明了‘调整置换’一词来隐匿关店事实。”
但是,今年关店已成为中国零售连锁业无法掩饰的问题。
从家居连锁、服装品牌,到家电卖场,许多零售连锁企业曝出的年度关店数量向三位数甚至四位数迈进。例如,李宁品牌仅今年上半年就关闭1200家门店,比例高达15%。
仅从整体消费数字的变化很难解释这个现象。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,2012年上半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222亿,尽管增速继续回落,但实际增长11.2%,就算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,零售业也不至于出现如此惨淡的景象。
零售企业的官方理由往往是“租约到期”。这倒也部分符合事实,很多零售门店在一期租约到期后会遇到物业方对租金坐地起价,因无法承担昂贵的租金从而选择关店。
大型卖场的租约一般是15年至20年,以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家乐福为例,其从1997年开始便发力布局中国市场,从今年开始到2016年,家乐福将逐渐有一大批门店租约到期。这些门店所在的区域,当年可能只是城市边缘,但如今已是地产价值飙升的核心商圈。如北京三元桥地区的国际展览中心旁,就是家乐福最早开业的一批门店之一。
这些门店能否顺利续约,将成为这家法国零售商在中国发展的最大隐患。
家居行业是这次关店大潮中表现最为明显的领域之一,这个行业今年“入冬”几乎没有什么悬念。“2012 年是最困难的一年”,早在去年年底,居然之家集团总裁汪林朋就曾这样预言,结合的背景正是整个房产调控政策给家居零售行业带来的惨淡。
因此,不管是家得宝、百安居的DIY家具组装模式,还是居然之家、红星美凯龙的招商租赁模式,都没能摆脱门店关张的阴影。在最近两年内,来自英国的家居卖场百安居关闭了其在中国约三分之一的门店;美国零售巨头家得宝则在今年9月关闭其在中国的7家门店,彻底退出中国市场;红星美凯龙在借力地产行业维持几年高速增长之后,下滑更为明显。
有些灾难性后果,是由于企业过去几年不理智的扩张所导致。
除了红星美凯龙的案例,另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以体育品牌为代表的服装业的大衰退。今年上半年开始,李宁、匹克、中国动向等体育品牌集中调整渠道,调整的重点即是关闭低效门店,其中李宁和匹克的关店计划均超过1000家。
在过去几年时间里,国产体育品牌经历了一个爆炸式的扩张过程。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中国体育品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扩张契机。在此过程中,许多体育品牌在二三线城市大量开设门店,其中大部分为加盟门店。2009年,李宁品牌的收入规模超过运动用品巨头阿迪达斯,跃居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第二名。
但中国市场对体育服饰的胃口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大。一方面中国人对功能性体育用品的市场需求还不够细分和成熟--大多数消费者不会分别购买跑步鞋、篮球鞋、登山鞋,而是一双慢跑鞋应付所有场面。
另一方面,兼具时尚服装属性的体育品牌,在欧美快时尚品牌大举进入中国之后也失去优势。
“中国人买体育品牌服饰,很多是把它们当做日常服装来穿。但现在时尚服装的选择太多了。”RET睿意德执行董事张家鹏说。
市场回落、产品同质化,加上租金、人力等成本上升,国产体育品牌跑马圈地、以数量取胜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。“在一些三四线城市,一条街上可能有十几家体育品牌专卖店,加盟商想开店,公司员工也想冲业绩,有时候就谎报(市场调查)。”匹克CEO许志华说。对加盟店的审核存在疏漏是目前匹克大面积关店的主要原因。
达芙妮、思捷环球旗下Esprit等女鞋、服饰品牌也因流行趋势的改变、品牌时尚度减弱,同样面临库存积压、平均门店效益低下等问题。
一直处于高速成长期,尚未经历经济衰退洗礼的中国零售业并未真正走向成熟,因此经常出现极力回避关店、裁员等问题,即便以亏损为代价。“目前很多连锁巨头可能内部并无关店的标准和作业流程。”全国消费电子渠道商联盟秘书长端木清言说,经济高速增长期的跑马圈地与经济衰退期的战线收缩同等正常。
及时关店止损被业内人士看做是明智之举。不久前家乐福关闭了自己在浙江绍兴的唯一一家门店,因为单个门店在供应链与物流成本上不具有规模效益。
网购的冲击越来越猛烈。经过几轮价格战,截至今年6月份,网络零售市场交易总规模达到5119亿元,同比增长46.6%,远远超过平均值。实体零售业面临的冲击和未来发展思路,在今年的各大行业会议上也成为热议的话题。
许多企业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网购平台,但是对于如何协同线上、线下业务显得经验不足,例如体育服饰行业,有些线上产品零售价格远低于实体店,这种策略不仅加重了实体店的困境,也将影响整个品牌的销售。
如何应对线上零售份额的不断扩大,如何预知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,一些颇为前瞻的理念和模式正在逐渐化为现实。
上一篇:谁杀死了百货业? | 下一篇:十大商帮的经营之道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