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业地产
商业地产
太古汇前总经理:每个商业地产都是活的不可复
作者:森睿编辑中心 来源:深圳商报
2002年至2011年,郝继霖用了10年的时间打磨了一个项目———广州太古汇,成为目前广州最为高端的商业购物中心和文化中心。
2012年中,据说此时的郝继霖已经离开工作十余年的太古地产,他悄然一人,回到广州太古汇,仰望这座熟悉的建筑,意味深长的说:它将我90%的设想变为了现实。
10年,换回一个90分的项目。值不值?同样的时间,万科从百亿完成了千亿,华润从深圳万象城拓展到了全国……然而郝继霖与太古的团队,近乎一个精益求精的工匠一般,在雕刻一座城市的商业躯体。
用“浮躁”形容中国的商业地产,又是恰当的。地段之争、模式之争、产品之争……事实上,直至今日,真正长成中国商业地产领域巨鳄的企业少之又少;而商业地产的特殊性质,即使是今日的大佬,也从没有敢掉以轻心者。给城市做点什么,往往是说得多,做得少。而在如此纷扰中,郝继霖和他的团队给城市留下的,却恰恰是一个经典。
对于商业地产,或许我们习惯了高屋建瓴的谈模式、营收、资本化,却遗漏了人流、动线、体验等细节。做商业本质是什么,做好的要领是什么?环绕四周,很少有郝继霖这样的多年一线操盘手,来解答类似的困惑,还原商业的本质。日前,郝继霖在深业上城的简易办公室,接受采访全文如下。
有定位就有生意
记者:最近几年,深圳各种城市综合体不断涌现,很多都规划有大型购物中心,您会不会觉得过剩?
郝继霖:表面看上去,很容易觉得过剩,但是这个问题不能这么简单的去判断。比如香港,有700万人口,综合体有很多,但也不觉得过剩,这是因为香港有很大的、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。所以,开发商在建造综合体之前,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和目标消费群,还要准确做好项目大环境及内部的规划设计和布局。我觉得这些问题很容易就被忽略了,但又是至关重要的。
如果说整个深圳消费者都是我的客户,这是很不实在的。我们要了解城市结构和发展,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城市未来发展趋势。科学发展观很重要,目前综合体都看重国际品牌,每一家商场都说自己做高端商业,都会引进国际品牌。但是,这些国际品牌在国内会开多少家,在这个区域又会开多少家,开在哪里,这些都是很实在的问题。以太古地产为例,旗下每一个商场定位不同,太古城定位家庭,太古广场定位中高端。从数字上来看,综合体有点过剩。所以,商场要想脱颖而出,就要看定位准不准确,卖点明不明显,设计和推广有没有特色。开发商要客观,不能一厢情愿。
记者:对比香港商业地产发展历程,深圳的商业地产位于哪个阶段?机会和挑战在哪里?
郝继霖:深圳的商场发展得不错。到现在为止,大部分商场都有自己的定位。整体来说井井有条,各有存在的空间。但是深圳还缺少一个集中所有商场优点的地方。
随着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,购物体验将延伸到室外。美国的shopping center已经由室内走到了室外,考虑怎么将内外融合,深圳也应该有这样的商场。深业上城就有此规划,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,就是和大自然无障碍的连接。
此外,要关注到客户群体的变化。例如, 广州太古汇刚开始做的时候定位30岁以上的消费者,当时认为30岁以上才事业有成,有消费能力,但是现在就不同了。现在的消费者都是年轻人,可能20岁就已经懂得花钱了,并且有能力花钱。年轻人对事物的认识不同,对品牌的领会也不同。反过来说,品牌也希望能看到很多年轻人出现。所以,如何留住年轻人,是至关重要的。例如在平台打造露天环境,引进一些时尚且别具风格、有品质且负担得起的品牌,给年轻人多一些选择,这些都会在深业上城体现出来。
给人逛的理由
记者:您理想中的商场是怎么样的?此次转战深圳,将给深圳商业地产带来什么新东西?
郝继霖:我要做一个商场,必然要让这个商场有自己的特色,要有和别人不同的点,不只是硬件上不一样,软件上也要不一样。
比如当年做太古汇,我把三楼平台做餐饮,以西餐为主,并且一部分是露天的,起初是想把喜欢在露天环境下吃东西的外国人吸引过来,后来却发现,外国人喜欢那里,本地人也喜欢那里。以前以为本地居民不喜欢吃西餐,现在却发现他们也是消费主力,而我做的这个布局设计,恰好满足了这些人的消费欲望。
这个案例说明,没有一个好的东西给消费者,需求就不能被挖掘出来,我们不能按照人家的需求去做事,而是要去发掘他们的需求,这是个大的突破。
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挑选租客,太古汇的成功还要归功于我们挑选租客时有自己的想法。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带一些新的概念进来。同一件事情,概念不同,效果也不同。例如太古汇的超市,里面70%都是进口货,品质保证。货架也规定不准超过某一个高度,货物堆积要有开放感和空间感,体验完全不一样。再比如,招租书店的时候,我就想着绝对不能做成千篇一律的正规书店,要有气氛,里面的书也要特别。除此之外,还要有额外服务,例如定期活动沙龙等。因此就有了后来的方所书店。做商业多年,我常常问自己的一句话就是:人家为什么要来这里?
记者:做商业是地段重要还是运营能力更重要?
郝继霖:我更喜欢用“交通”这个词来衡量,我认为交通很重要。交通包括内部交通和外部交通,内部交通还分平面和垂直,本质上,就是人流如何畅通进来,如何畅通出去, 如何有效地流动到商场的各个地方。就算你在很好的地段上,但是交通做不好,就很难把地段的最高价值发挥好。也许你没有很好的地段,但是你交通的布局很好,也能提高人流和业绩。所以,做商业来说,我比较注重“交通”。就如深业上城,有40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,要规划好它的交通,保证所有人都能有序地无障碍地进出,也是一个挑战。例如,我们在地下停车场规划了分区,有道路的。 为了保证整个的流程,车下到分区之后再去拿卡,这是我们独创的。我们整个车库的每个闸口都达到了A级水平,做到了一个非常流畅的, 非常高效的车库。
每一次改变都是进步
记者:能否谈下您对国内几种主流商业地产开发模式的看法?
郝继霖:其实一句话就可以概括:量力而为。如果你想综合体商业部分有长远增值,全部持有可以给你一个很好的平台,怎么对其进行升级改造都可以,不会因为卖出去的那一部分而影响到整个综合体的发展。当然,如果你的资金不够强大,不能支持整个综合体的持续发展,也不能勉强。如果要卖一部分店铺,倒不如全部卖出去。每个公司都要看自己公司的文化和资金实力来决定自己的运营模式。
记者:从香港到广州,再到深圳,多年从事商业地产运营的最大乐趣在哪里?
郝继霖:第一,可以用自己的努力,去规划发展一个商场, 甚至可以让商场持续增值。第二,因为商业是活的,我可以不断改变升级不断迎接挑战。我不喜欢复制,我喜欢创新和不同,喜欢挑战,每一次改变都是一个进步。这就是我做商业最大的乐趣所在。
记者:这么多年来,您最敬佩的商业地产运营商是哪家,为什么?
郝继霖:我相信虽然不是每个发展商都要像太古地产一样,但做商业的人对太古地产的地位和成功是不会质疑的,它是行业内的标杆。太古的商场管理不叫物业管理,而叫资产管理。它已经把商场作为自己的资产,想着如何通过管理实现资产增值。这已经不仅是一个行为,而到了思维的范畴,这一点很不容易。
浮躁的年代,10年只做一个项目,这样的公司和人物,都值得钦佩!
在郝继霖心目中,优秀购物中心的要素是什么?
人流:如果只有一种人流,商业价值无法最大化。必须是白天、晚上,平日与周末都有不同人流,要学会创造人流。
地面层:好的商场是要创造更多地面层的。每一层地面层有不同的路,不同定位。可以是地铁通道,可以是将市政通道融为一体,可以是私家车停车场。一般逛街习惯走3~4层,再往上人流大幅减少,租金也会随之降低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,就需要更多地面层的组合,达到租金收益最大。
视野:商场内,能看多远人流就会走多远。因此必须注重室内的视野流畅。作为新一代的购物中心,又一城的柱子是放在店铺里面的,保证了视野最佳。
业态:又一城整个商场是长跨状的,因此将美食广场、电影院和溜冰场这些聚集人气的业态放在人流入口的另一头,以让人流能够通过整个商场,保证租户生意。一般来说,溜冰场是不赚钱的,而且维护费贵,但是在运营环节中又是必须的。电影院同样也是聚集人气的业态,但是弊端在于后期改动和转租都很不便。值得注意的是,全球院线市场只有中国内地是增长的,因此目前还是受商场欢迎。
物管:在商场内打破了一个水瓶,5分钟内要清理完毕。如何摆放清洁工具。清洁车和人怎么来,怎么出去,细节需要考究。
上一篇:Dead Mall-购物中心 死亡来袭 | 下一篇:人气带动消费 大商场餐饮店“暗战”升级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