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业地产
商业地产
香港商业地产:“轨道+物业”模式三大优势
作者:森睿编辑中心 来源:地产数据时代
港铁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运作轨道建设及上盖物业的开发,见证了“轨道+物业”由一个城市综合体早期的模型,慢慢演变成现在比较成熟的模式。事实上,“轨道+物业”不仅仅是一个地铁站上盖物业,香港也做了很多在车辆段上盖的物业开发。而且,车辆段在利用上盖空间方面发挥余地更大。内地“轨道+物业”往后的发展除了车站之外,车辆段和停车场占地非常大,至少十几至三十公顷,如果这部分空间没有好好利用会是很大的损失。这里先谈谈“轨道+物业”模式的优势。
“轨道+物业”模式三大优势
第一个优势是能保证客源。因为在地铁上盖物业,会有上班族住,上面有商场,每天来来往往可以保证地铁客源。港铁网络总长度218公里,包括150个车站,其中有51个车站都采用上盖物业的发展模式,物业类型有办公楼、商场和住宅,到目前为止总楼面面积超过1200万平米,住宅为主达50%以上。我在内地也有去一些地方做开发方案,很多当地政府要求综合体开发商业要达到50%甚至60%,到底有没有这么大的需求,能不能支撑这么大的商业比例,这些问题确实需要思考。因为一个车站综合体很多时候需要人流支撑,除了办公外住户也很重要,所以我们开发项目会以住宅为主。另外,建设过程中还要把配套建起来,如果周边没有好的配套,光有一个好的上盖物业,是吸引不到人流的。还有公交换乘非常重要,一个成功的综合体、“轨道+物业”必须要把公交换乘结合起来,实现无缝对接,让人很方便,无论是公交、自行车到地铁都能轻松换乘。
第二个优势是可以集约用地。香港政府允许每个轨道交通的项目可以收取合理的商业回报,因为轨道交通的投入非常大,如果没有合理的回报没有人愿意把物业做下去。所以,香港政府当时在地铁沿线给港铁一些土地开发权,让港铁在这些地块上做全权开发,来补贴投入的成本。港铁就采用“轨道+物业”的开发模式,有效利用地铁站和车辆段上盖的空间,通过综合规划可以集约用地。香港只有1000平方公里,能够发展的地方不到30%,所以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想怎么把地铁上盖利用起来,都是被现实条件逼出来的,必须善用空间。深圳可以开发的地方已经很少了,如何集约用地,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。港铁的开发模式是很典型的TOD概念(注: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——Transit-Oriented Development),以地铁站为核心,周边商业物业进行高密度开发,住宅区则是低密度开发,整个地铁周边400-500米的辐射范围都被规划起来。当然除了以轨道为主外,周边的交通网络也需要搭配,包括怎么跟公交接驳,跟其他的交通系统连接起来。
第三个优势就是协同效应。通过地铁发展可以把周边地价带动起来,让政府有稳定的财政收益,有助于可持续发展。香港的“轨道+物业”开发与内地有所不同,香港政府不会投入任何的资金,也不会补贴什么,港铁需要自负盈亏,承担所有建设、运营成本和市场风险。在整个开发过程中,港铁起到桥梁的作用,统筹所有地铁和房地产规划、定位、设计、建设,包括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,这可以减少管理成本。我们通过前期规划,协调政府与开发商的关系,把项目建起来。如果我们没考虑开发商的利益,只考虑政府需求,开发商也许就不会参与这个项目。反过来,我们如果偏重开发商的利益,没考虑周边配套,政府可能就会有很大意见。另外,跟政府相关部门协调时,我们还必须把整个社区的要求考虑进去。所以,港铁不仅仅是一个开发商的角色,而是“轨道+物业+社区”的角色,不仅仅是开发一个物业,而是要开发周边一大块区域,把社区开发起来,这是港铁和一般开发商不同的地方。作为政府的企业,我们会在盈利、成本和社会责任之间寻求平衡,最后通过一个多赢的方案,确定一个好的开发模式,使政府、发展商、社区、港铁各方都能得偿所愿。
巧设站点实现“人跟线走”
香港地铁基本上在上世纪80年代就建了市区线,有港岛线、观塘线、荃湾线,那时是线跟人走,因为当时市区人口已经非常密集,所以把站点设在人口集中的地方。但90年代修机场快线的时候则是人跟线走,当时机场快线沿线人口根本不集中,香港站、九龙站、青衣、东涌,都是填海填回来的。我们当时有个理念,先把这些站点修好,通过线路把人流带进来,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是人跟线走。而且我们在做机场快线时,每个站点都有不同的定位和特点。
香港站:先办登机,再逛商场
香港站占地5.7公顷,容积率比较高,达7.2,以商业为主,总建筑面积41万方,包括办公楼、商场酒店。另外,有1300多个车位,主要为商业服务,整个发展年期是8年。香港“轨道+物业”的发展期往往比较长,这跟内地不太一样,内地3~4年一个综合体就搞起来了。
香港站原本在中环前面,建成后有国际金融中心两栋办公楼IFC1、IFC2,旁边有商场和六星级的世纪酒店,还有服务中心,地面商场分成两边,通过商业连廊连接,人流经过时会被店铺吸引住,而不是枯燥地走过连廊、天桥。当时通过在中环前面的填海工程,把中环CBD拓展到了填海区。香港站周边整个是一个比较紧凑的结合,有商业、有公交换乘,下面是地铁站、停车库,边上还有酒店。香港站是机场快线中非常重要的站,配套设施十分完善,你可以提前办理登机手续,包括行李托运,然后轻松在附近商场逛一逛,再坐地铁去机场。前台登记手续从机场挪到市区,无疑给出行市民提供方便,九龙站也有这个服务。
九龙站:预留了交通拓展“接口”
在香港沿地铁物业上盖,九龙站是目前最大规模的综合体,总共有109万平米,其中有8万多平米是圆方广场,有甲级写字楼、商场、高端住宅、酒店,集工作、居住、休闲、娱乐于一体。九龙站是地下站,也是填海造地建的,与不同的开发商合作分七期建设。我们规划从1992年开始,整个完成在2010年,整个九龙站前后耗时共19年。1992年开始规划,1996年动工建造地铁,机场线1998年通车,物业是1996年推出首批,最后是办公楼ICC——环球国贸广场。
最初的规划布局让整个平台的空间运用不太理想,后来经过很多次修改,最后的方案是将住宅的塔楼尽量放在边上,包括ICC办公楼,将中间大的园林,空中开放的空间让出来,可以让市民到平台上休闲。整个方案我们做了27次修订,可见要完成一个好的项目中间要经过很漫长的努力。整个九龙站占地13.5公顷,容积率是8,比较高。有人提到国内的综合体开发容积率要提到10,10的容积率是很吓人的,香港容积率是8已经很高了,没有一个综合体超过这个容积率。配套设施还是以住宅为主,在109万平米里面有60万平米都是住宅,配了车位。香港地方太小了,政府鼓励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,所以住宅和车位的配比较低,一般是3~5,即3~5个住宅配一个车位。内地是1∶1,最好是2∶1。
九龙站轨道在负二层,首层是地铁站大堂,二层和三层是圆方,上面是住宅开发。九龙站现在扮演了区域性交通枢纽,但最初规划时并不知道边上会做广深港客运总站、西九龙文化中心,还好我们规划时在边上做了连桥的结构预留,所以无论此后做什么开发项目,只要把这些项目结合在一起,可以很容易把结构预留带来,把通道接上去。这些也是做城市综合体规划时要考虑的重点,不能仅仅为了项目本身考虑,还要考虑为周边提供一个便利的连接。
九龙站地下一层是站台,我们当时花了很长时间,考虑怎么把不同的交通联动在一起。出租车下车后可以通过大堂进入车站,在首层也是一样;公交可以做换乘;还要考虑到过境巴士,从九龙站、圆方直接开巴士到深圳宝安机场。二层进入到商场,楼层里中间以商场为主,两旁有商业车位,是平层,买东西不用跑上跑下,边上是办公楼、住宅的停车位。三层也是商场布局,圆方提供电影院设施。我们在13公顷的用地里头提供了1.7公顷的绿化空间,还有一个对外开放的平台花园,大概有1000多平米的空间给大家休息,边上还有休闲餐饮。
青衣站:“车站+商业+高层住宅”垂直无缝连接
青衣站也是机场快线的重点站点,车站、商业元素、物业发展垂直结合,物业定位以住宅为主,但也有4.6万平米的青衣城商业配套。因为当时要顾及整个青衣的发展,上世纪90年代时那周边还比较破落,没有一个好的商场,所以定位时就希望通过青衣站聚集人流,得有一个好的商场。另外,跟九龙站不同的是,青衣站是地面站,难度更大,要考虑怎样减少轨道产生的震动、噪音,不影响商户环境。
青衣站是高架的站,被一个六层楼高的裙房包起来,住宅全建在裙房顶上。12栋楼在轨道的两侧,下面是商场所在地,边上还有公交换乘。整个综合体规模不大,占地5.4公顷,总建筑面积29万平米,其中有4.6万平米是商业,24万平米是住宅。提供3500套住宅,车位只有700个;四层高的商场,提供了200多个车位。我们当时在做青衣站时,车站及轨道设施分别采用浮置轨枕、隔声屏障、结构伸缩缝等减振降噪措施,以尽量减少轨道穿过群楼时对上盖住宅的影响。另外,还要考虑交通的流线,保证地铁出闸就是商场。
青衣站交通的接驳,则是通过一个连桥,在高架路下边有人行通道,进行公交换乘的巴士站,如果坐巴士过来,通过连桥可直接到地铁站进入商场购物。青衣站五层、六层是停车场和上盖平台的花园;站台设在三层、四层;二层则是大堂,出来可直接进入到商场。如果你住在楼上,下了地铁就可以直接坐垂直电梯到平台,再回到家,十分便捷。
上一篇:万达的招商法则:万达招商管理制度解密 | 下一篇:万科进军商业前 向香港领汇学什么 |